现阶段,家长们教育孩子都普遍存在一个误区:他们过分的关注孩子中、高考成绩,认为这是孩子一生至关重要的节点。

但实际上,孩子能不能在这两场大考中脱颖而出,在孩子五年级和初二这两个阶段就已经逐渐定型了

1、五年级是个分水岭

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:“五年级是道坎儿。”

五年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分水岭,但它的重要性却常常被家长忽视。这个阶段孩子的很多变化如果处理不好,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。很多孩子在初中暴露出的问题都和这个阶段埋下的隐患有关。

  • 五年级是孩子情感、情绪的突发期

五年级的孩子年龄一般在9~12岁之间,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崛起,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尊重,需要父母把他们当作大孩子来对待。

这个时期孩子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,并且总是固执地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。但由于生活和社会经验的不足,孩子的观点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,甚至是错误的,因此,当发现自己的看法是错误的时候,孩子的情绪、情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。

孩子会出现“烦死了”“好烦呀”之类的话语,而且这类话语的数量会一直上升,就像很多孩子在作文里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:

一个孩子说:“妈妈让我穿的衣服总是我不喜欢的;我喜欢长发,妈妈却让我剪成短发……妈妈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现。”另一个同学说:“爸爸妈妈不让我和同学玩,不让我读我喜欢的那些课外书。他们好像永远都不相信我。”……

简单来说就是,这个时期的孩子处在叛逆期的萌芽阶段,他们行为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开始和父母作对,开始和父母反着来

如果你的孩子在五年级出现了这种情况,不要认为这是孩子在故意与你作对,或者只是单纯的不听话行为,要明白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孩子渴望你理解、渴望你尊重的深层原因。

正处于情感的突变期,他们容易生气、发火,但他们也容易感动。与昂贵的礼物相比,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让他们感动。当孩子真正得到理解和尊重之后,他的一切消极、叛逆的情绪都会消失。

  • 五年级是孩子的厌学期,也是成绩定型的关键期

很多孩子进入五年级以后就会开始讨厌学习,讨厌写作业,甚至对父母常说的“要好好学习”等话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

这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。五年级的孩子,思维能力正在迅速发展,他们开始有了独立思维,他们开始思考:我为什么要学习?学习不好能怎样呢?……之类的问题。

这时候孩子对父母的唠叨和命令感到很厌烦,而且他们会出现一种错误的认知:学习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,他在为父母而学习。在这种错误认知的感染下,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。

然而,研究证明:五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一个关键期。孩子如果在五年级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,他们更容易产生学习的自信心,进而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,更容易一直保持成绩优异。

反之,孩子五年级的时候如果成绩很差,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,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,孩子只能越学越吃力,越学越没有信心。而且,到了五年级,学习难度不断加大,很多孩子都会感觉到力不从心。如果父母还总是不理解孩子,甚至是斥责、打骂孩子,那孩子只会产生很强烈的厌学情绪。

所以,孩子五年级的时候,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成绩。但这种关注并不意味着更多地催促孩子学习,或是一直念叨学习的事,而是拿出一定的精力,帮助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

  • 五年级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

国外一项研究表明: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,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会一直呈上升趋势,但他们的学习习惯基本不会有太大改变

也就是说:孩子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在小学的中低年级,而习惯定型是在五年级

从习惯养成的特点来看,五年级是强化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关键时期,过了这个关键期,这些坏习惯将不会被轻易改掉了。

从孩子意志力的发展特点来看,尽管五年级阶段孩子的意志力发展还只是初步的,并不稳定,但在这个时候,孩子的意志力开始从他律到自律发展。培养得当,孩子会变得积极、自律,培养不当,孩子会变得拖拉、懒惰。

这个时期孩子有能力通过克制自己,主动培养一些好习惯和改正一些坏习惯。因此家长要注意,在五年级阶段给孩子培养好的学习习惯。

2、如何正确引导五年级的孩子?

在五年级这个关键阶段,父母应该注意哪些要点才能帮到孩子呢?

  • 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

五年级是孩子情绪、情感的突变期,也是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能力的关键期。这时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,对是非、爱好有了明显的分辨能力,然而他们的交流、沟通能力和方式有限,或者说不会与父母沟通,而这恰恰是促使他们情绪恶化的原因。

当孩子情绪处理不好,他们自身又缺乏自我排解的能力,就很难专心致志地学习,影响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,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。

要想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,父母最先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一点:有了负面情绪,没有关系,说出来,看父母有没有办法。

正确的做法是:面对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,父母一定不要呵斥,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,只要孩子发泄够了,他自然会恢复情绪的平衡。

  • 经常给孩子“积极暗示”

孩子的自信心除了来自于他们的自我激励外,还需要来自于父母的赏识和鼓励。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,家长说他聪明,他就聪明;家长说他笨,他真的会变笨,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“暗示”作用。

消极的暗示:“哪里呀,我家孩子不行”;“我家孩子的功课不是很好”;“我家这孩子,成绩还可以,就是记忆力不好”……即使是家长对别人谦虚客套的说法,孩子听到也会认为这是家长对自己的评价。

在这种暗示下,孩子也就真的变笨、变差了。正确的做法是,即使孩子真的记忆力不好,在学习方面真的有缺点,家长也千万不可轻易批评孩子。

而是积极的暗示:“你很聪明”;“你在妈妈心中是最棒的!”……千万不要觉得这会让孩子骄傲,这个阶段的鼓励会激发孩子的自信心。

  • 父母要正确对待“陪读”

很多家长每天晚上都辅导孩子做作业、为孩子检查作业,这种陪读现象是毁灭孩子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“杀手”。

五年级的孩子,在完成家庭作业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坏毛病,如:粗心马虎、不认真思考问题、考虑问题不全面……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,孩子就会为此而承担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——挨老师的批评。

但是家长却剥夺了他们承受自然后果的权利,家长在为孩子检查作业时,把他们的错误都指出来了。当孩子有了依靠时,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都会明显地降低。

  •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,克服坏习惯用减法

父母一定要记住这样一条真理:孩子的好习惯越早培养越好。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,任何一种坏习惯的改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。

五年级的时候,孩子的大脑进入一个迅猛发展期,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理性思考的能力。遇到问题的时候,他们已经能够做到理智思考、换角度思考了。

父母帮助孩子培养习惯,必须有一定的权威和毅力,在征得孩子统一的基础上,给孩子制定出一些“纪律”和“规则”。好的规则能够培养好的习惯,坚持规则就能培养一个又一个好习惯。

改正坏习惯使用减法,每次只改正一个坏习惯,长期坚持就能看到成效。

美国研究发现,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。但是要纠正孩子的坏习惯,需要花费的时间比21天要更多,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。